在2014年5月上旬刊中,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彭念慧在我刊发表的一篇关于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活着》的文学评论性文章《死与生的沉重转换——解读余华小说<活着>》,该文立论新颖,对文本进行了哲学式的提升,从死生转换的角度审视人的生命张力。全文分为三部分:
一、死生转换之解构死亡
从主人公福贵的生死巧合入手来反映福贵的生死荒谬。以及亲人之死的荒诞来反映死亡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体验到一种真实,苦难重压下的真实。
《活着》通过对极端死亡的艺术呈现,七个亲人的死亡颠覆了生活常理,使人产生一种荒诞之感。
二、体悟生命之生命张力无限
首先,面对死亡,活着就是一种进攻。《活着》铺叙了诸多死亡与苦难,寄托了余华对中国千百年来农民生存命运的关注与思考,福贵是中国无数受苦受难的农民顽强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其次,阐述生命的韧性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生命的韧性是中国人精神深处对生命丰源性的留恋与执着。是人生的真谛所在即牛的精神,是福贵的乐天安命和他的老牛,是一种顽强的隐忍,是体悟惨痛后泪眼含笑的意蕴,是面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超脱与释怀,是灵魂升华到平静、自足的境界,满怀对人类生活的感激与怜悯。
三、命运的温情
通过苦难的解构,以悲悯之心面对死亡。全文结构清晰,对余华《活着》的分析进行了哲学角度的解构与提升,显示了研究者较好的理论素养。总的来说,该研究成果有较高的文学评论价值。
参花杂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