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稿电话:0431-81686158

TOP

李澄中《滇南集》赴滇诗歌创作述评
2024-09-12 10:42:58 来源: 作者:王方芮 【 】 浏览:54次 评论:0
12.5K

一、引言

 

   李澄中,字渭清,号渔村,晚号秋水老人, 山东诸城人,生于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 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1700), 享年七十二岁。李澄中一生著作颇丰,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记载,其著作有《白云村文集》四卷;《卧象山房诗正集》七卷;《滇南集》一卷;《艮斋文选》一卷;《赋集》一卷。李澄中在康熙二十九年受命典云南乡试,在云南之行中,不仅恪守使命完成了为朝廷选拔人才的使命,而且根据赴滇途中的见闻编录成诗集《滇南集》一册,集中记载了滇行途中的地理景观和人文风物,前者包括独特的关隘和众多奇特洞穴,后者以西南地区特有植物和风俗为对象进行创作。这一系列旅滇诗作记载了从北入滇的具体路线和李澄中的交游情况,极具地域特点的诗作对云南文化和西南文化传播有重要意义。

   其好友徐嘉炎为《滇南集》作序,指出诗作价值:昔人称司马子长经历名山川最多,故能离奇宕往成一家之言,而杨用修据自序南略昆明之语,谓马迁亦尝至滇,然则碧鸡金马点苍鸡足之胜,因皆经阅于子长之目。而发舒于其手,绝遐异俗之区,足与为作者之助,由来尚矣。渔村囊括载籍于子长, 未必多逊,其取资于山川者,虽不待入滇, 而始增益其奇思,然使碧鸡、金马、点苍、鸡足之间皆有渔村之诗。这段话说司马迁入滇而后行文离奇跌宕,而今好友李澄中受命典云南乡试,此行也增加了见识与奇思,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徐嘉炎指出李澄中为云南著名的景点作诗,不仅丰富了云南的诗歌创作,而且将其带回北方,对北方了解云南文化有重要意义。其《滇南集》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此集现关注度较少,本文就此集的创作情况以及其在清代云南文学中的价值为基点进行探讨。

 

二、《滇南集》创作内容

 

   (一)滇行途中地理景观

   大致梳理《滇南集》中的诗作,在李澄中入滇之前描写关隘的诗作大致有《虎牙关》《辰龙关》《乱石关》《马鞍关》等,这反映出西南地区关隘众多的面貌,与中原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地理风貌,诗人感到惊奇, 所以对这些关隘也是极尽描绘之能事,他写虎牙关:

   荆门乱山中,一水带城郭。诘朝西南行, 旭景耀林簿。杰关号虎牙,怪石互挐玃。与夫声号呼,尺进寸仍却。斗绝千仞余,仿佛武丁鎜。冈势趋北山,地形互䏭络。回望孤城标,湿云纷漠漠。设险自此终,坦途启幽壑。细草浩漫漫,税鞅犹惊愕。

   虎牙关因形状像虎牙而得名,在今湖北省荆门市内,李澄中在诗中着重写了虎牙关形状之奇特,地势之险要。而后又写到乱石关关门积乱石,徐步自喘汗……野鸟声如人,啼处青霞烂。又写马鞍关豁达苍山口, 取像名马鞍。羊肠缘绝壁,斗削凌千盘。锦屏列惊峡,山气常高寒。而后记载芙蓉关两崖束雄关,斗峭疑鬼工。同样是对于地势险要的描绘,李澄中却用了不同的语言,各自描绘出每个关口的独特性,与虎牙关的阴森诡谲相比,马鞍关的险要更加宏伟,可以引发诗人心中更为深层的情感,例如他又说马鞍关轩辕七十战,设险遂万端。乱贼敢割据,致令民力殚。雄略由朝堂,戈甲驱材官。大义即胜兵,一挥扫贼残。壁垒尽秋草, 至今犹壮观。由所见景物的壮观引发感慨, 诗人心中油然而起的爱国情感与眼前壮阔的景观相得益彰,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为这首诗赋予了更为沉重的内涵,比之于单纯写景的佳作价值更高。他接连描述的这四个关口路线给我们了解当时人们南下路途提供了线索, 清代有书籍记载辰龙关,在府境要地也。…… 又有乱石关,山少林木,逾数里,高冈复岭, 万木森罗。至马鞍关,陡峭千尺,过此皆万仞峻岩,松柏交荫,下临深洞,不止数丈。隔岸峰峦对峙,盘纤深曲,引人入胜。过芙蓉关,宿马辰驿。辰龙关以西,皆十里一亭。可见四个关口乃是南下必经之路。

   李澄中所行途中除了对山势险峻印象颇深之外,还对沿途风光无限的洞穴极其关注。梳理《滇南集》可以发现,在入云南之前, 李澄中写过的洞穴就有《游桃源洞》《大风洞》《凭虚洞》《海马洞》等,其中写的最为奇特的当属《大风洞》:一水通高下,千岩互杳冥。云窠蟠铁黑,石磴劚山青。虚穴风声聚,幽潭龙气腥。风声穿越此洞会形成明显声音,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平原书斋里的李澄中来说是难得的景观,关于此洞,《黔南丛书》记载大风洞,又名云溪洞,后门在杨老。西与平越接壤,盖深二三十里矣。中有苍龙白虎,石钟可扣,石鼓可挝,入里许, 则凉风飕飕,竦入肌骨,虽六月,须披裘以游。至半,有天穴如斗,斜逗日光,照见一切。洞外有亭,殊可凭眺。又有云南史料丛刊记载了其常有风吹成音的特点:大风洞,忘其处。一山频高,腰有一洞,大可径丈,有风自内出,常吹不息。风为大块之噫气,而乃出于山,是洞也,毋乃为地窍欤! 与李澄中记载的特点大致一致。

   西南地区多名山大川,这种地势条件形成了许多险峻关隘和奇特景观,这些艰险地貌以及特殊的天气状况,都与中原风光大相径庭,引起了李澄中的浓厚兴趣,使之将这些风光记载入《滇南集》中。

   (二)滇行途中风物人情

   围绕西南地区风物,李澄中创作有《楠树》《野姜花》等,关于西南地区特有的植物, 诗人也有描述,如《楠树》:楠树挺奇姿, 势压苍山巅。古根穴厚地,上枝扫高天。空山风雨夜,应与云雷缠。大泽莽萧瑟,蛟龙相周旋。以浑厚的笔力描述了南方树木宏伟的形态。

   李澄中在欣赏自然地理环境的鬼斧天成时,对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也有记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李澄中《滇南集》中有一部分诗是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审美来审视当地人民的日常,包括穿着打扮、生活方式等,极具地方色彩和生活情趣,例如《苗民篇》:黔山苗民异颜色,长养子孙成绝域。至今子羽忆虞庭,格心实借三旬力。布裹头颅毛发苍,垢埋面目尘埃黑。……道傍苗妇妆饰工,银环盈尺何玲珑。跣足草履对捷狡, 行藤在股男子同。臂上绣锦衣短后,裙腰细褶鲜花红……

   初见这些苗民,诗人先是感到他们异颜色,而双环垂两耳指可能是银饰耳环, 这也反映出了这个民族的特点,苗族是一个极为重视装饰的民族,他们通过精美的装饰形式,反映出浓郁的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按照诗人视线游移的方向来看跣足草履,行藤在股写的是苗民的衣物, 男子的穿着简单,具有原始风气。相比于男子, 苗民女子的衣饰要艳丽许多,上衣绣花,裙腰带细褶显然精致非凡。在这里蛮巫随处有, 铜鼓数声闻,展现出与中原迥异的文化面貌,只从文字就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与向往。这一行不仅促进了李澄中眼界的开拓,另一方面还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文化传播,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三、《滇南集》的价值意义

 

   《滇南集》中记载了李澄中云南之行的路线以及文化考察,他将途中所看到的自然景观、风景名胜、风俗人情一一记录下来, 其文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辐射,主要是沿途景观风俗书写和路线记载; 二是记录了途中交游情况,对诗人个人经历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外文化辐射及路线记载

   李澄中云南之行大部分的诗歌内容是对秀丽山川的描绘,主题则大多为纪行诗。李澄中好友陈僖说凡輶轩所历名山大川幽奇奥区者,皆有诗纪之,汇为一集曰《滇南集》……将以记风土之殊致,考政事之得失耳。兹读是集诗,与境会才,与情长写难状之景, 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思见于言外,凡所历之山川、人物、土俗、民情、形胜要害皆可于是诗考之。陈僖不仅在序中记载了李澄中云南之行的时间与目的,还肯定了《滇南集》的价值,即对于考察沿途以及滇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他对云南境内滇池的记载也非常详尽,例如《登太华寺大悲阁望滇池作》《泛滇池游太华寺记》等诗作,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滇南集》的价值之一还在于在诗作中体现了李澄中行进的路线,他以诗歌的形式, 记录了自己从北京进入云南的路线,好像一副行迹图,为以后入滇者提供了难得的路线指引。除他之外,清代许缵曾的《滇行纪程》、毕曰澪的《滇游记》、陈鼎的《滇黔纪游》等著述都记录过自己的入滇路线,但是从细节来看不及李澄中的《滇南集》完整清晰。正如作者的《滇行日记》说,所作目的为将日记所历以示子孙,庶备异时遗忘,且輶轩采风使臣之职也。故约略其山川风土,为他年入滇者告焉。也因此,李澄中将自己入滇的路线记载得非常详细,有些诗作仅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经过何地,如《保定道中》《过邯郸》两首即是记载途经河北,然后渡过黄河有《渡黄河》一首,之后又有《晚抵襄阳》《荆州》进入湖北境内,《蜈蚣关》一诗说明李澄中从湖北进入湖南境内。梳理路线可知他大致经过南阳、荆州、镇远、贵阳、安顺、镇宁、安南等地。李澄中在云南之行途中还对沿途经过的主要郡县进行了一番文化考察, 还引用《禹贡》《水经注》《元和郡县志》《通典》等典籍,对所经之处的风俗人情、地理名胜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解读。

   (二)李澄中赴滇途中交游情况记载

   《滇南集》中还记载了作者李澄中的交游情况,这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顺德别刘从先》记载了同好友刘从先的交往情况:客中怀抱为君开,欲话离情酒一杯”“邯郸前路怀君处,回首天边豫让桥。据《清代河北颜李学派教育思想研究》记载,刘从先,字颍生,鄢陵人。从颜先生问丧葬礼。可知刘从先为颜李学派颜元弟子,他们以标举实学思想在十七世纪中国思想界占据一席之地,《滇南集》记载两人的交往对研究两人思想或有意义。《赠制府范苏公》《范苏公制府招饮与春楼三绝》则是记载了同云南范承勋的交游,范苏公是《鸡足山志》创修者,今本兵尚书范苏公先生曩制滇时,恹恶札之淆漓,欲撮醇去玼,再思翻刻。乃僧俱删其旧。悉取大错之志一字不移而刻之。李澄中诗中说天涯相对酒盈罇,兵甲胸中好细论。阀阅两朝推旧德,西南万里树雄藩。表达了对范承勋品质的敬仰。两人在交往过程中游览了昆明的美景,李澄中一一记录下来。极目一泓清浅处,昆明远似汉时池”“万顷烟霞一窗里,全收金马碧鸡山”“步屧回廊灯火下, 游人不信是滇南,全为两人旅行中所见之美景。之后范承勋又邀请李澄中游览龙淙洞, 李澄中写下《九日范制府眉山邀游龙淙洞》一诗。这部分交游的诗歌主题相似,大多为李澄中与云南地区好友游览景物之作,除了以上列举的这部分之外,还有《重九前一日王抚军在兹邀游金马寺》《留别汤禹若》《制府范苏公招饮海源寺再用禹峰先生前韵》《留别于鼎臣方伯许元功臬台》等等一系列记载云南交游的诗作,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

 

四、结语

 

   李澄中典云南乡试的经历使他创作出了内涵丰富的《滇南集》,这部分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不仅详细记载了西南地区独特风物、地理、人文,而且记载了在此期间的交游情况,在带有鲜明云南色彩的景物中,融进了清代文士的风格,卷舒着历史的风云和沧桑。而他作为宦滇作家受到云南山川风物的影响,他在云南的创作充满了鲜明的地域色彩,不仅在同时代、同地区作家中独具一格,也成为云南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清代云南文学呈现出厚重的人文内涵, 对滇南文学建构有独特意义。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shenhuagxx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论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下一篇探析顾城诗歌中的童话色彩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