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稿电话:0431-81686158

TOP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024-12-05 14:47:23 来源: 作者:张海峡 狄宏宇 【 】 浏览:898次 评论:0
12.5K

一、引言

   在近代新旧交替的时代变革中,文学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内容、思想、形式等方面较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鲁迅作为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穷其一生,不仅留下了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等,还积极投身于白话文运动之中,对中国近代文明的进步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小说创作领域,鲁迅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对人物形象的设定,以及文本表达方式、语言技巧、文字组合等都精益求精,在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界良莠不齐的情形下,鲁迅的小说作品一经发表,就受到了知识分子的追崇,对于当时的思想解放、思想进步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鲁迅的贡献。今天我们研究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是以小见大,来折射出当时鲁迅小说思想的发展以及影响,也由此进一步深入了解鲁迅小说中其人、其思想、其作用。

二、研究综述

   关于鲁迅作品的研究有很多,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借鉴了一部分研究成果。其中, 宋凡,王吉鹏(2015)指出,在中国近现代文坛中,既从事文学创作又从事翻译的作家学者有很多,比如郭沫若、鲁迅、茅盾、冰心、徐志摩、林语堂、巴金等。而在这些贴着作家翻译家标签的人物中,鲁迅又是其中较早开启文学翻译事业的,同时鲁迅的文学翻译作品也比较多。李楠(2009)指出, 鲁迅的文学作品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解放思想、启迪民智、批判现实、促进社会发展等,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鲁迅文学的研究总体上比较多, 但是关于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研究,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鲁迅小说人物形象作为我国近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需要被关注,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鲁迅及其作品。许华顺(2017)指出, 纵观鲁迅的文学创作素材,我们能够理顺大致的脉络,那就是在早期,其文学创作主要是为了开启民智,这期间很多作品都和科学 有关;到了中期,随着对社会普通大众的关注, 鲁迅的文学创作开始围绕社会现实;而到了后期,鲁迅开始从关注社会转为批判社会, 也开始通过文学创作,希望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改变。

三、鲁迅小说创作的历程

   鲁迅的小说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一)初始阶段:19031909 年

   鲁迅小说创作事业的开始,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 年。赴日留学期间,他翻译了维克多·雨果的名作《哀尘》,这篇作品后来也被刊登在了《浙江潮》期刊上,这也标志着鲁迅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此时的创作并不仅限于翻译。通过接触西方的思想体系和文学作品,他逐渐意识到,推动国民思想的觉醒与进步,正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鲁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关注作品的文字层面,还试图通过引入西方文学中的思想,来唤醒处于封建压迫和愚昧束缚中的中国社会。这一时期的鲁迅,尤其注重通过小说创作来传播新思想。他坚信,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更是一种社会变革的工具。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他的文学实践。在此背景下,鲁迅翻译与创作并重,这不仅为他日后的白话小说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 19031909 年是鲁迅文学事业的起步阶段, 也是他思想不断成熟的关键时期。

   (二)发展阶段:19091927 年

   1909 年到1927 年是中国社会动荡与变革的重要时期,经历了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到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随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些变革的背后,是无数有识之士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所做的努力,鲁迅也在此时逐渐将其文学创作的重点转向小说,通过文学的力量表达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鲁迅这一阶段的创作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他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政治和经济上的变革,更需要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更新。因此,他选择通过小说这种形式,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推动社会的思想觉醒。在这段时间里,鲁迅作品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对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状态的关切等,还为中国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带来了创新。此外,鲁迅还在创作中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以《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作品为代表。他所倡导的精神启蒙不仅使其作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推动了中国文学从古典形式向现代文学的过渡。可以说,19091927 年是鲁迅创作的关键发展期,他的小说创作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脉搏,更成为推动中国文学乃至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三)成熟阶段:19271936 年

   1927 年鲁迅受聘于中山大学,前往广州任教。然而,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恶化,鲁迅在广州的生活并不安定,很快他决定前往上海定居。在这个时期,尽管鲁迅的生活环境充满不确定性,身体状况也日益恶化,但他依然将精力投入文学创作与翻译工作中,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这一阶段,鲁迅不仅继续创作了大量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小说,还深入参与了国外文学的翻译工作,如翻译果戈里、托尔斯泰等俄国作家的作品。鲁迅深知,通过介绍国外文学,尤其是那些揭露社会不公、表现人类苦难的作品,能够激发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和觉醒。在这个时期,他完成了包括《死魂灵》在内的重要翻译作品,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尽管身体日渐衰弱,鲁迅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他克服了生活困难,依然保持着高产的创作状态,共完成了146 部作品,涵盖小说、杂文、翻译等多种作品。1936 年,鲁迅抱病坚持将果戈里的《死魂灵》翻译完成,展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鲁迅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不仅标志着他个人文学成就的巅峰, 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四、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 比如身上同时有着强烈的自尊和自卑,两者相交织的矛盾人物,比如孔乙己、阿Q、爱姑, 以及伯夷和叔齐等,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看到鲁迅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对于人物的精准把握。在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塑造了一个落魄文人孔乙己,他有着发自内心的自卑,但是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又总是在用自己读书人的方式,比如长衫”“回字的四种写法等等方式,来撑起自己身上的可怜的自尊,并且孔乙己坚信唯有读书高,以及身为读书人所产生的优越感,这实际上还是对自卑的一种掩饰。所以他经常表现出作为读书人的矜持与骄傲,成为一个可怜人。在他的身上,也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直接或间接的讽刺。

   而和他们处于对立面的人物形象,在鲁迅的其他小说作品中同样存在,比如《离婚》里的七大人,《风波》里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等,他们这些人有财产有地位,同时说话也比较有影响力,但是在作品当中,鲁迅对于这类人物的鄙视十分明显, 他们的权威和所代表的封建阶级的旧文化、旧礼教是鲁迅极力批判的。

   鲁迅还塑造了许多心里充满了梦幻与现实的人物形象,深入剖析鲁迅先生小说中的这些梦幻与现实兼具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 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活动,如小说《故乡》中所描写的闰土,童年闰土有着天真无邪的勇敢和浪漫,但是在若干年以后,主人公再次见到闰土,却从闰土身上看到了明显的差异,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小人物的拘谨、胆怯,这种穿越时空的梦幻与现实,是对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现状的生动写照。此外,还有《范爱农》里的范爱农,《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伤逝》里的涓生等等, 他们这些人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有改造社会的宏大理想,并且想要通过改造社会去实现自己伟大的人生目标,尤其《孤独者》里面的魏连殳,让人印象深刻,他虽然在父老乡亲面前行为举止十分奇怪,但是却对孩子十分友善,因为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曾经一度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这些孩子身上,这也是他内心相对梦幻的一面。

   疯狂与呐喊也是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之一,在许多作品中的人物身上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其中最典型的小说作品包括《狂人日记》以及《长明灯》。以《狂人日记》为例, 该本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迫害狂患者, 由于幼年时期有了严重乃至惊骇恐惧的创伤性经验,并且在封建社会压制下使得自身的惊惧经验逐渐转变为焦虑性期望,最终在虚妄的呐喊中得以痊愈的故事。正是狂人幼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才使得他在日后的三十多年中养成了凡事须得研究,才能明白的心理。比如:他虽然精神分外爽快 但是他仍会警觉地告诫自己凡事需要十分小心,只有避免与外界危险事物过多接触, 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自己的安全。狂人 的这种举止,并不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他的这种行为表现,是因为那个时代给他带来的深刻影响,给他心理造成的深刻创伤。所以,正是通过狂人这一人物形象,鲁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吃人的社会,而狂人的疯狂与呐喊,疯狂是对社会的控诉, 呐喊则是对黎明的期待。

五、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一)启迪民智,介绍科学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被动和西方进行交流,其中就包括文化层面的交流,尤其是洋务运动开启之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也带动了文化层面更加广泛的互动,这期间,一些出使西洋的外交官发现西方文学不仅在形式、内容上比较新奇、有趣,而且在启迪民众智慧、推动社会思想进步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开始有意识地将其带到国内,使得西方文学开始在国内初步传播。而后随着新式学堂在国内的兴起, 一些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进步学生开始通过创作文学作品来达到针砭时弊和自娱自乐的目的。西方文学的影响,使这些作家以新的方式进行创作,针砭时弊,力求促进社会变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于1909 年正式投身文学创作,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与科学相关的作品。这一阶段的鲁迅, 主要以推动国民思想觉醒为目标,努力引导中国社会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迈向现代化。虽然这一时期的鲁迅原创作品数量不多,但他的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翻译作品不仅展示了西方文学的思想深度,也为鲁迅自身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与灵感。鲁迅在这一阶段的创作动机,仍与晚清时期的文学创作趋势相一致,主要目的是传播科学知识、启发国民思想。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成果来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开始探索如何通过文学更有效地表现中国的社会问题。

   鲁迅在这一时期逐步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他意识到,文学不仅应当反映现实, 还应当成为改变社会的工具。通过翻译西方作品,鲁迅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也逐渐确立了文学作为批判黑暗、启发民智的工具这一理念。这一时期的翻译和创作为他后来的小说奠定了基础,并使他在思想上更加坚定地迈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

   (二)关注民生,济世情怀

   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然而,普通民众的生活却未见显著改善。因此, 他在创作素材的选择上,逐渐将目光聚焦于民众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注与悲悯之情。鲁迅不仅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现状,他还特别注重儿童的成长,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儿童形象, 如《社戏》中的孩童群像。这些作品通过描绘儿童的天真与成长环境,展现了社会对儿童教育的忽视和不公,揭示出儿童在封建制度和旧社会环境下的压抑与无助。此外,鲁迅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他还通过大量的翻译工作来引入国外的儿童教育理念。他翻译了包括日本《社会教育与趣味》《艺术玩赏之教育》《儿童之好奇心》等在内的多部著作,意在引导大众更加重视儿童的成长与教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鲁迅还翻译了匈牙利女作家至尔·妙伦的童话集《小彼得》等。这些翻译作品反映了鲁迅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切,也揭示出他对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深切关注。他希望通过文学与教育来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众生活。可以说,鲁迅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既是对劳动人民和儿童命运的深切关注,也体现了他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盼。

   (三)批判社会,揭露矛盾

   1927 年,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动荡与变化,鲁迅认识到,要通过文学推动社会进步, 必须勇敢地揭露当时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因此,1927 年以后,他的文学创作开始从诗歌、散文逐步转向更具批判性的小说,希望通过揭示社会弊病,帮助民众认清社会的真实面貌,促进社会进步。这一时期,鲁迅在作品中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官僚体制和社会压迫等现实问题。小说《阿Q 正传》通过阿Q 这一底层人物的形象,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压迫下,普通民众的自欺与麻木,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这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刻画,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鲁迅通过阿Q 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对个体精神的摧残。鲁迅在这一阶段的创作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表达,成为他揭露社会矛盾的有力武器。通过深刻的社会观察和现实主义的笔法,鲁迅的作品不仅启发了民众对当时社会的思考,更希望通过文学唤起变革的力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六、结语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成果,更是社会现实的缩影。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使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思想启示。因此,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不仅是对鲁迅文学创作的研究,更是对社会与历史的深刻探索。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shenhuagxx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平实语言中的深沉意蕴—论艾青诗.. 下一篇论陶渊明《闲情赋》的“白璧微瑕”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