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稿电话:0431-81686158

TOP

正是“桃花鲻鱼”肥美时
2024-02-20 10:10:10 来源: 作者:乐佳泉 【 】 浏览:337次 评论:0
12.5K

   曾在电视上看到某地渔民捕获鲻鱼,加工乌鱼子的情景。只见蓝天白云下,鲻鱼闪烁着银灰色的光泽,渔民们捕获上来后,运到流水线上,快速地取出鱼子,再经过放血、盐渍、紧压和晾晒等环节,变成了醇厚绵密的乌鱼子;吃时切成薄片,喷上高粱酒,用火枪炙烤,一会儿便表皮焦黄。这一影像再经过李立宏极富磁性的解说,隔着屏幕我都能闻到那四溢开来的诱人香味。作为一名非标准吃货,看到这里总有一种让人“馋痨”发作的感觉,可以说虽然没有让口水流了一地,却也是咽了好几口。

   不过当时我在想:他们加工完乌鱼子后,难道将其他东西都扔了?要知道这鲻鱼肉和鲻鱼肚子里的胗,也是极其美味的啊。

   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正是品尝鲻鱼的大好时节,在舟山民间就有“桃花开,鲻鱼肥”的说法,故也将此时的鲻鱼称为“桃花鲻鱼”。

   鲻鱼又叫乌鲻、乌头,喜欢生活在浅海和咸淡水的交界处。舟山一带的渔民,过去常用串网、流网、涨网等工具进行捕捞。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在晚上约上几个同村的好友,扛着一顶拗网和油灯,到海涂边上拗“魳鱼”,偶尔也会收获上来几条真正的鲻鱼。这拗网也是蛮有意思的,呈三角形,用两根竹竿撑开后,人推着前进;油灯装在一个自制的灯箱里,由铁壳和玻璃组成,类似于过去自制的简易灯笼,底部有个托盘,将之固定在帽子上,人在操作时,只要连帽子一起戴上,用两根带子系在脖子上就可以了。

   顺着潮水,推网捕鱼,在海岛的晚上既是为了生计,也是一道风景。“魳鱼”是俗称,是浙东一带的人对鲻鱼小时候的称呼,而在北方将这种鱼称为“梭鱼”,并且对鲻鱼与梭鱼进行了仔细的描述和区分——以眼睛的颜色和形状以及体型的长短来区别。但浙东一带的渔民似乎没这么讲究,小的时候称为小鲻鱼或魳鱼,长大了就统称为鲻鱼。当然,也有资深的渔民或资深的吃货,按照鲻鱼的颜色,将背部为深黑色的称为“乌鲻”,其他的则称为鲻鱼。“乌鲻”的味道比普通的鲻鱼要好,因为其在深水里活动的时间长,受的污染也少,所以其油脂更厚,肉质也更加紧实。

   古人对鲻鱼也情有独钟,马志在《开宝重定本草》一卷中提到:“鲻鱼生江河浅水中,似鲤,身圆头扁,骨软,性喜食泥。”而在唐代,鲻鱼已经作为贡品进贡朝廷。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江南官员献给朝廷的土贡中,就有“鲻皮”。明代冯时可在《雨航杂录》中记载:“吴王论鱼,以鲻为上,取其益阴。”从一些古代的记载中我们发现,都说鲻鱼有别于其他的海上鱼类,不会“以大噬小”吞噬同类,而是喜食海中的腐泥。其实这只是鲻鱼的表象,如果只食海泥,那就钓不到鲻鱼了,事实是一些资深钓友在矶钓黑鲷时,用的是海蚯蚓或北极红虾作为饵料,却也经常有鲻鱼上钩。鲻鱼一旦上钩,由于其纺锤形的身体,游速又非常快,往往让钓者误以为有大鱼中的,也很难一下子搞定,总要来来回回拉扯好一会儿才能抄鱼上岸。而我们平常听说的鲻鱼喜食海泥,应该也是个错觉,因为鲻鱼的嘴唇厚,且其触觉又很发达,平时在吃水底泥中的浮游生物、微小螺类等小型生物时,会将食物和泥沙一齐吸入,在口中经过粗略的过滤后,再将不要的东西吐出,然后将食物和泥沙一起吞入胃中。鲻鱼的胃就是赫赫有名的鱼胗,是消化器官之一。

   有人可能会问,胃就胃吧,干吗叫鱼胗呢?

   这其实跟鸡的胃叫鸡胗一个道理,因为鸡在啄食时,会将碎石、沙子和食物一起吃下去,而它的胃可以有效消化一些硬质的东西,所以就叫鸡胗了。鲻鱼也一样,它的胃像一个砂囊,内层成坚硬骨质,特别发达,可以将一些比较硬的食物磨碎,这样一些有营养的东西就被吸收了,而沙石和杂质则通过肠道排出体外,因为其胃的特殊性,所以就叫鱼胗。鲻鱼胗也是上好的食材,吃起来滑脆而有嚼劲,“鱼胗炒蒜苗”或“酥炸乌鱼胗”都是家常名菜。

   鲻鱼在宋朝时极为推崇,在许多文章中都有描写。鲻鱼在皇宫和民间都极受欢迎。宋高宗在位的时候,秦桧是当朝宠臣,秦桧的夫人王氏也因此可以常入后宫,向显仁太后请安,时间久了,两个女人就有说不完的话,有时王氏还留在宫中陪太后吃饭。南宋《鹤林玉露》记载:秦桧之夫人,常入禁中。显仁太后言:“近日子鱼大者绝少。”夫人对曰:“妾家有之,当以百尾进。”归告桧,桧咎其失言,与其馆客谋,进青鱼百尾。显仁拊掌笑曰:“我道这婆子村,果然!”盖青鱼似子鱼而非,特差大耳。意思就是说:一日,秦桧的夫人王氏又到后宫向显仁太后请安,显仁太后就留王氏在宫中吃个便饭,席间,太后发牢骚说:最近送到宫里来的鲻鱼大一点的很少。王氏听后,心直口快接上话说:“我们家里有,明天我叫人送几百条给太后尝尝。”

   王氏回到家中后,将此事告诉秦桧。秦桧听后脸色立即就变了,责怪她多嘴,急忙召集幕僚商量对策。于是第二天一早,秦桧派人将上百条青鱼送进宫去。显仁太后见了,拍着手取笑王氏道:“我说这婆娘是个乡下人吧,果不其然连青鱼和鲻鱼都分不清楚!”因为青鱼跟鲻鱼长得非常像,但鲻鱼的味道绝非青鱼可以比拟的,差别实在太大了。此事也反映了秦桧在处事上的圆滑和有心计,你想啊,连身在皇宫的太后都吃不到大一点的鲻鱼,你秦桧不但能随便吃到,竟然还多达上百条,这不是犯上吗?若皇上知道后,你秦桧以后的日子就只能穿小鞋了。但也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在当时,品食鲻鱼已成为王公贵族的最爱。

   品尝鲻鱼最佳时节是在每年的立冬前后,此时的鲻鱼都为越冬做准备,四处游动觅食,积蓄体力,也是最肥腴的时候。但有些书中介绍说:品尝鲻鱼最佳时节是在春季。我却不以为然,因为越冬时的鲻鱼基本不怎么进食,腹内空空,再加上一个冬季的消耗,其已“骨瘦如柴”;开春后,天气转暖,饥肠辘辘的鲻鱼纷纷游到海面或咸淡水交界处寻找饵料,因为现在近海受污染严重,鲻鱼吞食了这些潮汐边的海泥和有机生物后,鱼胗和内脏里全是黑黑的泥巴,有时还有一股淡淡的柴油味儿,极倒胃口。而冬至前后的鲻鱼腹背皆腴,红烧或酱焖均可,肉质厚实,细嫩鲜美。明代孙升在《归怀》中写道:“思归夜夜梦乡语,何事南宫尚曳裙。家在越州东近海,鲻鱼味美胜鲈鱼。”

   其实江南人最喜欢的做法还是“红烧鲻鱼”。将鲻鱼去鳞,取内脏后,去头和尾,切成两段,如果鱼不大需整条烹饪的话,则可以用刀在背部均匀地划刀,这样容易入味,当然在处理时一定要注意取出头部的鱼鳃,把鱼肚子里一层黑乎乎的内膜去掉。还有,如果鱼胗不愿白白扔掉,可以先洗净贮存在冰箱里,等一定数量后再另行烧制。红烧鲻鱼的具体做法是:热锅放油,放鲻鱼,等鱼肉泛白时翻身,至两面均为白色后可以倒入适量的清水;然后放入生姜片和葱段,这样可以去除腥味;再放适量的红烧酱油或老抽,放适量的红糖,给菜上色;接下来可以视个

   人喜好,放适量的生抽和陈醋,以增加鱼的鲜味;再倒些料酒,去除多余的腥臭味;最后再放适量的盐巴,开小火,收干汤汁,即可出锅装盘了。这样烧制的鲻鱼,色香味俱全,家常或宴请均可上桌。

   至于有些“弄堂吃货”介绍的“暴腌”鲻鱼或晒鲻鱼鲞,我是不推荐的。因为鲻鱼肉质厚实,用盐腌制的话很难入味,而晒鲞又不容易干,这样制成的菜肴,只能说是暴殄天物了,也是对鲻鱼的不尊重。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shenhuagxx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冬藏远逝 下一篇一碗“悠悠”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