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〇一八年六月的一天,我与妻子乘坐从吉林到新疆的一列绿皮火车, 开启一段休假生活。近年来,由于和谐号、复兴号高铁的相继亮相,铁路上运行多年的绿皮火车并不多见,而我们所乘坐的这列绿皮火车被称为文化援疆专列。我觉得这个名字非常响亮,还迸发着时代的强音。
我和妻子原打算是早上打车去长春北站的,只是因为突降小雨,我就打电话约陈实来接我。陈实如约来到我家楼下,他正在发烧,但还是帮我把行李放到后备厢。此时我顿生一种歉意。陈实这孩子是个“80 后”, 起初他选择考公务员,可是几次考试都差几分,最后他选择了做生意。二〇一五年他在同志街租了个门市,办起“吉林省援疆阿勒泰文化体验店”。陈实这孩子一米八的个儿头,身材微胖,四方大脸,一表人才,非常有福相。本来我并不看好他做生意的,因为他太诚实、太善良,真的怕他把自己都赔进去。然而,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陈实做得非常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小有收入,有风生水起之势。由此我真的明白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好在一路畅通,只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到了北站。回望一下刚刚走过的路,我心里顿生感叹:快速路真快,长春真好。
上午十点十分,文化援疆专列启动仪式正式开始。省发改委领导、援疆办、沈阳铁路局旅游公司的代表分别在启动仪式上讲话,仪式看起来简单,却不失热烈与隆重。媒体记者来往穿梭。十一点十二分专列准时出发。早上阴雨连绵,虽是夏季,却凉风习习,有一种秋天的感觉,不觉心生一股凉意。雨渐渐地小了,蓝天从云缝里挤了出来,很快蓝天白云就成了天空的主色调。可谓云消雾散,阳光明媚,天朗气清,正是出行的好天气。
那个打着黄色三角旗的导游就是陆维,一个年龄刚好二十岁的姑娘。在此之前我与她通过多次电话,她也给我发过几条信息,主要是援疆专列旅游的日程安排,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原来的集合地点是老火车站内的扶梯旁,后来改为北站广场的那个雕塑附近。我看见简易搭建的仪式台前挤满了人,当然其中大多数人是旅游专列的旅客。
收到陆维发送的有关旅途日程安排的短信之后,我就看到有几处我曾经去过的地方, 比如乌鲁木齐、天山天池、吐鲁番我都去过两次,敦煌和阿勒泰我分别去过一次,但是每次都是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感受。三年前,我受省援疆办的邀请,有幸参与了省“十三五”援疆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来到我省对口支援的阿勒泰地区的阿勒泰市。回想起这段经历,我还记忆犹新。
为了此次出行,我和妻子忙活了好几天。周末妻子就到商场选购旅游用品,比如速干的外套、T 恤、旅游鞋,等等。听说列车上没有安排伙食,因此准备多带一些食品。我与妻子到了繁荣路晚市,就是离单位较近的那个露天市场,买了雪桃、西红柿、黄瓜。妻子说,这个市场的东西不贵,像西红柿品质好, 价格也相对便宜。
在大润发超市,我买了两袋雀巢奶粉, 回家品尝之后,觉得味道不错,就多买了几袋, 准备回家时给老妈带上,她老人家有喝奶粉的习惯。同时,又买了方便面、榨菜等食品。那天晚上,我一边看世界杯比赛,一边煮着茶蛋。为了入味,我多放了些麻椒、大料、酱油等调料。第二天,我让儿子品尝一下。儿子说,爸爸,昨天晚上我吃的时候还好, 今天早上怎么茶蛋就变成咸蛋了。我说,在火车上时间长,天又热,怕茶蛋坏了,爸爸就多放了一些盐,味道就重了点儿。我想这样的话,这些茶蛋半个月后也会保鲜的。
二
不知不觉列车已经到了四平站,这时一位列车员通过广播向大家介绍起四平:四平,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英雄遍地,豪杰辈出。人们都知道响铃公主,即便是个传说, 至今仍然洋溢着浪漫、纯洁、唯美的色彩。这里是晚清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的出生地。一八九七年,民国时期少帅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就出生于公主岭,与响铃公主还是老乡。四平是一座英雄城,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新时代的四平人民正在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向着宏伟目标昂首迈进。
车窗外暖风习习,绿色满眼,万里平畴, 碧波荡漾,好一派北国的夏日风光。只是因为今年春天气温偏低,又加上近期的干旱所致,使局部地区春苗长势不如往年,这无不让人对秋季的收成有所担忧。自古东北无大灾,我希望今年的秋季仍然是黄金铺地、硕果累累。
原定这几天软卧是不供应三餐的,可是到了下午两点居然送餐了,而且说这几天三餐均有供应。我想难道这是专列的服务团队在做公益吗?其实不然,这是援疆旅游专列的组织者经过与旅游公司协商后作出的决定。这个决定让我心生感激,觉得这个服务团队非常优秀,车上的每位旅客都在为其点赞。同时这也让我有些头疼了,唉!带了这么多的东西可得怎么消化呢?有的时候,当好事忽然来临,往往就成了一种麻烦,甚至让我不知所措。说是晚上六点送餐,五点二十就已经到位,两餐的间隔只有三个小时,我看着可口的饭菜,还是没有胃口,那天我和妻子只好等到七点之后才完成晚餐任务。
与我同一个车厢的还有两位同志,一位是从沈阳过来的,个子高高的,身体非常健壮。他早上三点就已经坐上了这列火车,十点到长春,然后从长春回到了沈阳。上车时我看见他手拎肩背着几个不大不小的纸箱,纸箱上写着瓜子、驼初乳等字样,我断定他是做商品推销的。果然他们设计了一项专列旅游手机大赛,每个参与者都会有相应的奖品, 中奖率100%。这位兄弟名叫德威,满族。他说自己的体重有二百四十斤,超标严重,在十五天的旅行中,他要实施自己的减肥计划, 就是一天两餐,不喝酒,少吃饭。我特别支持他的减肥计划,也希望这位兄弟能够信守诺言。他是为大美新疆产品做宣传的,是为援疆专列做宣传的合伙人。
下铺的另一位老哥,是一位摄影家,看起来与我的年纪相仿。但在与其攀谈时我才得知,他比我年长十一岁,与其同行的有四位同志,是组织选定的为援疆专列做宣传的摄影工作组,他们四位都是专业摄影师,是国家级或省级的摄影家协会会员。这位老哥叫张昌,外孙女已经十二岁了,还有一个两岁左右的外孙子。每当提起隔辈人,老哥总是那种合不拢嘴、喜出望外的样子。老哥不断地用手机拍摄着窗外风景。傍晚,他拿着手机,让我看一张他刚刚拍到的一幕晚霞与一段铁轨闪现的画面,他问我应当为这张照片拟订一个什么题目,我便脱口而出,就叫“夕阳之路”吧。他立刻点点头,表示同意我的说法。这也是一条夕阳红专列。乘车出行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间或有少数的年轻人或中年人相伴。
最美不过夕阳红,夕阳之旅,无限风光, 这里充满了人生的回忆与欢乐。明天是最美好的期待,最美的风景或在路上,或在远方。
没有想到,一个很熟悉的面孔走进了我的视野,就是这四位摄影师中有我的一位老熟人。前几年,他不止一次地到过我的办公室, 我知道他当时在一家报社工作,他热衷于文化产业。见面之后不过是一阵寒暄,然后说起近些年的变化和感受,有一种多年未见的感觉。我问他还在那家单位工作吗,还在做文化产业吗,他说后来他到省政府机关做内刊,现在组织一个爱心公益协会,主要做社会公益,也很受群众欢迎。我说他有一颗善心, 做的是积德行善之事。
后来我想起来了,他叫宋来新,五年前, 是由我的一位老朋友、忘年交著名书画家吴景山引荐的。提起吴景山,我与他相识多年, 他是一代宗师齐白石的得意门生崔广伍的弟子,齐白石书画院的执行院长,他的书画作品很受齐白石最小的孙子齐秉义的赏识。也就是说,吴老先生的书画已经得到齐派的认可。我多次应吴老先生之约,参加齐白石书画院的成立仪式、齐白石书画艺术高峰论坛, 以及齐白石书画院关东文化园书画展等活动。二〇一四年七月,吴景山应邀到美国纽约, 在联合国总部举办了他的个人书画展,并得到了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亲自接见。二〇一七年吴老先生在广西防城港举办书画展,还特意发微信邀请我参加,只是因为工作繁忙没能成行,对此我感到非常遗憾。现在吴老先生已经年逾八十,仍然精神矍铄, 精力充沛。在长春居住时,他每天早上都坚持长跑,不论酷暑严寒,从不放弃。尤其在冬天,他身着背心短裤奔跑在大街小巷,成为长春冬季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
晚饭吃得太饱了,妻子建议从车头走到车尾,借此熟悉一下车厢环境,也算是一次有氧运动。本次专列有十七节车厢,第一节是车头,写着“和谐”号,我们住在第二节车厢。妻子在前,我在后,我们从第二节车厢开始,一直走到第十七节车厢,也就是最后一节车厢。我觉得人在旅途,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思绪。其实车厢就是一道变幻的风景。我看见车厢几乎坐满了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老年人。正值晚餐,人们都在忙活吃喝之事, 有的在喝水,有的在喝茶,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年人正在喝酒。从各位愉悦的表情看,是互相谈得来,玩儿得好,喝得嗨。我看见有十几位老年人,不对,是几十位,甚至上百位老年人都是统一着装,对了,是两种颜色, 分别是砖红和深蓝的T 恤衫,正反两面印有“大连知青”的字样,格外醒目。我觉得这些知青的年纪,最小的恐怕也在六十岁以上, 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年人。我搭讪着,说当年我家在农村,屯子里也住着很多知青。一听这话,一个老兄非得约我喝上一口不可。
我和妻子来到专列的最后一节车厢,此时列车刚刚经过一个小站,透过尾车车窗, 我看见一条条铁轨就像一道道利剑,在黑夜里发射出刺眼的光亮,但又很规则地依附于枕木之上。小站的灯光如炬,宛如白昼。铁轨本是寂寞的,但它却是承载着无数生命的脊梁。火车缓缓离开了小站,并发出了深沉、内敛、富有律动的回声,仿佛是这个时代赋予援疆专列的重任。
四
火车的一次骤停把我从梦中唤醒,整个身体好像在梦里滚动起来。我揉揉双睛,看看手机,才知道已是早晨三点二十五分。此时的天空开始放亮,天色墨蓝,远山如黛。列车继续前行,把一切风景都甩在身后。我觉得列车是在内蒙古草原上驰骋,据说是通辽市的属地。也许是干旱少雨的缘故,草是稀疏的,不见茂盛的痕迹。蒙古包是尖顶的, 四周开设的门窗清晰可见,淡蓝色的烟火在蓝白相间的蒙古包上升腾,这恐怕是牧民在准备早茶,要出门放羊了。那羊圈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倒像个石头城,也许是羊的数量越多,堆砌的石头城就越大,牧民就越富有吧。好像这种修建羊圈的办法已经沿用了几千年。早晨,羊在圈里闹腾着,并发出一种要外出觅食的声音。此时那些羊也在坚信, 主人一定会率领它们走到水草丰美的地方。
高耸的风力发电机在风中站立,其轮廓也渐渐地清晰起来。我不知道有多少个发电机组,也不知道有多大的覆盖面积,几十分钟的车程,专列还是在风力发电机组里穿行。草原广袤无垠,好像天有多大,草原就有多大的样子,专列里的我已经找不到草原的边际。从通辽经过桑根达来、正镶白旗,到呼和浩特、包头,我们都在列车上游览着大地和天空,赏析和品读着唯美的风景,犹如手捧一杯美酒在如醉如痴地品尝着。有时觉得列车跑得太快,没有看清路边的风景:有时又觉得列车跑得太慢,想更早到达远方。人们都这样说,最美的风景不在终点,而是在路上。
起初,草场面积的确很大,可是,我们却看不到莺飞草长,更看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然而在临近呼和浩特的地方,环境就大不一样了。如毡的绿草覆盖着大地, 很少见到哪个地方裸露着泥土。树都渐渐地长高了,枝叶也都变得茂密而肥硕,还可以看到一些流经草场和林地的河流,那河床不是干涸的,水流淙淙,充满着生机。玉米、水稻等农作物长势喜人,农民都三三两两地在地里劳作。丰收在望,他们耐得住寂寞, 承受着炎热,不见一丝疲惫。这里水渠纵横交错,农耕设施完备,滴灌技术已经得到普遍使用,因此旱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也就是说, 这里的农民不再靠天吃饭,科学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排排风力发电机组在草原上巍然屹立, 每一个都像是放大了的风筝,这场景无不让人眼前一亮,又特别震撼。呼和浩特的光伏电站吸引了人的眼球,在大青山下,文成公主身旁,那一排排的光伏板整齐列队,在灿烂的阳光下蓄势待发,熠熠生辉。是啊,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给内蒙古乃至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域都带来新动能,也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新的希望。
据说本次专列将于二十一日午夜零时左右到达银川。因此我就想着,等到了银川, 我要到站台上走走看看,只有脚踏实地,才算是曾经走过。可是待我醒来时,已是第二天早上的六点了,银川已经在遥远的几百里之外。此时天已经大亮,我有些追悔莫及, 感到非常惋惜,因为我没有看到银川站台的样子,只能期待着下次再来。专列依然不知疲倦地在草原上奔跑。
五
我喜爱书法,但不是名家,只是一个爱好者罢了。临行前,我写了几幅字,都是四尺半开的,准备送给援疆的战友,我以为此行要到吉林援疆干部的驻地阿勒泰市。当我知道此行不到阿勒泰市的时候,真的有些失望。还好与专列同行的还有两位援疆干部, 因此我就决定把其中的两幅字送给这两位兄弟,希望所有的援疆干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前程似锦。这两幅作品分别是“祥云瑞气”和“怀瑾握瑜”,是用行书题写的。我与这两位兄弟分别拍照留念。随行的记者也拍下了这个值得记忆的瞬间。这两位援疆干部是由组织选派专程做援疆旅游专列服务工作的。这两位援疆的兄弟,一个叫郭伟, 一九七一年生,是由吉林省卫生厅选派到阿勒泰地区卫生局工作的干部。另一位叫赵珊珊,一九八二年出生,是由吉林省林业厅选派到阿勒泰地区林业局工作的干部。昨天晚上十点,我见到小赵的时候,他正与妻儿视频聊天。小赵跟我讲,自从去年到阿勒泰开展援疆工作以来,除了休假,还有两次公差回家的机会,我们有的同志一年中只能在休假时回家,其余时间都在阿勒泰坚守着各自岗位。小赵让我看着他与五岁儿子的视频, 让我非常感动。那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举起小拳头大声喊道:我祝贺援疆旅游专列活动圆满成功!童声里既有孩子的天真烂漫,也是家人的美好祝福。我想一个五岁的孩子, 一年里只能见到自己的爸爸一次,看起来的确有些不公平。年轻的妻子一个人守护着家, 上有老、下有小,也的确是在负重生活。为此, 小赵总是与妻子解释道:作为男子汉就要奋斗,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奉献,这是我的选择, 更是我人生的快乐。无论仕途如何,人生需要拥有像援疆这样的不凡经历。
专列离开银川后,经过中卫、武威、张掖,开始向嘉峪关进发,此次行程的第一个落脚处是柳园。窗外的戈壁、沙丘、草场、田园,一切都尽收眼底,无不让我心旷神怡, 感慨万分。祖国的山川河流、田野森林,给了我无尽的遐想,赋予了我无穷的力量。像防风固沙的千里造林、节水抗旱的渠灌滴灌、稠密的送变电网络,以及古丝绸之路的古迹文化,都彰显着人民的智慧,尤其那条绵延千里的小麦玉米带,那一望无际的风力发电机组,这西北大地上的一幅幅宏伟蓝图,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动力源泉,更增添了中国西部的繁荣和富足。
二十一日晚上七点整,专列准时到达柳园站。我看见所有的旅客都下车了,列车员也都离开了专列。那个年龄在三十岁左右的地导权*说:柳园是个小镇,只有一万五千人口;柳园也是个大地方,辖区面积一万平方公里;柳园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为几十毫米,但是蒸发量超常,年平均值在三千毫米左右;柳园站因一九五八年兰新铁路修到柳园而得名。柳园属于甘肃酒泉市的瓜州县,是甘肃进入新疆的门户, 柳园到瓜州距离不足一百公里,到敦煌是一百三十公里,大巴车是两个小时车程。权导继续说:柳园严重缺水,即便是个小镇, 也没有农业,水和蔬菜都是外运的。但是柳园矿产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可供开采选用的贵金属金银产地二十四处,铜、锌、钛、锡等有色金属矿十二处,铁、钨等黑金属矿多处。还有花岗岩、大理石、重晶石等非金属矿产多处。由此可见,柳园是一个以采矿业为主要产业的特色镇。几天的行程里,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凡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农牧业就很发达,凡是干旱缺水、土地贫瘠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人们生活都很富裕。
列车开始向敦煌进发。起初路边是起伏跌宕的山体,其实那山并不高,叫丘陵比较合适。山是黑色的,显得特别单调低沉,与灰色的起伏翻卷的云非常和谐。那云层特别低,就像要砸向头顶的那种感觉,好像风雨即将来临。权导说,这里很少下雨,如果今天晚上真的下雨了,那是托了各位的福,好比东海龙王下凡。权导接着说道,那山其实是黄色的,黑色只不过是山的表层被阳光、风雨侵蚀之后而形成的。我发现,一条建设中的公路,那被开挖过的、裸露的沙石的确是黄色的,黑色只不过是薄薄一层。这时我收到了手机短信:敦煌交警祝您旅途平安! 观赏沙漠实景,演出《敦煌盛典》,体验活的敦煌壁画《丝路花雨》,让您的敦煌之旅与艺术相伴!敦煌旅游做得真是无懈可击, 人还没到,信息就涌上来了。
敦煌古称肃州,为中国古城,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一处商贸流通的综合驿站。可以想象当年的肃州可谓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中外交融,政通人和,一派繁荣景象。尤其是鸣沙山、月牙泉的美丽风景,莫高窟古迹的盛名,还有敦煌飞天的长梦。我想这些都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精彩片段。
走过那片连绵的黑山之后,地域渐渐地开阔,砂砾戈壁,一览无余。骆驼刺点缀着砂砾戈壁,成为一道绿色的风景,好像是这块土地上剩下的唯一生命。一群骆驼悠闲地分享着骆驼刺这道美食。我想,假如在这方水土上根本找不到骆驼刺的影子,还会有骆驼吗?如果没有骆驼,骆驼刺是否会在戈壁大漠上生长呢?其实植物与动物之间都是相依相伴的,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动物和植物之间也有着天然的依赖性。
在敦煌一家宾馆居住的那天晚上,敦煌果然下雨了,而且雨量很大,当地人说,这是一场及时雨,都有一个多月没有见过雨了, 可能是来了东海龙王。难道真的来了东海龙王?那么东海龙王又是谁呢?
我问宾馆的服务员,敦煌的旅游业发展如何?她说,旅游业是敦煌的主打产业,现有规模不同的宾馆、酒店二百零七处,其中有一家五星级酒店、十家四星级酒店,还有十三家三星级酒店,这在中国西部的县级城市是非常少见的。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是敦煌最火的季节,在其他时段即便是大路宽敞, 也人烟稀少了。
敦煌这座城市不是很大,一市九镇人口还不到二十万。但是它历史悠远,文化厚重。如今敦煌街市规矩整洁,灯火辉煌,即便已是午夜,依然商贾云集,物贸繁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丝路花雨》正在敦煌大剧院演出,现场观众几乎都是国内外游客,他们都被这种演出的庞大阵势和富有特色的演技所震撼。这是古典和现代的绝唱,人与自然的绝美融合。
二十二日早上五点三十分,我们上了大巴车。就在酒店到鸣沙山的十几分钟的车程, 权导又说起了敦煌,几乎是滔滔不绝:敦煌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和新疆的交会处,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盘古开天到如今,敦煌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据说在原始社会末期,因为中原部落战争的失败,那些被迫迁徙到河西走廊的三苗人开始在敦煌繁衍生息。在夏商周时期,为瓜州属地,秦朝归大月氏统治, 后被匈奴占领。汉武帝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并联合月氏、乌孙击败匈奴,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据《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报告中说:始月氏居敦煌, 祁连间。公元前111 年,汉设敦煌郡。汉宋之际,敦煌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魏晋时期, 敦煌曾是西凉国的国都。十六国时期的敦煌成为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公元366 年高僧乐遵开始开凿石窟供佛。隋唐时期,曾经几度纷争,几度繁荣,是莫高窟建设的重要阶段,也验证了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一个导游说起敦煌如数家珍。历史悠远, 世事沧桑,敦煌走过的五千年的历史,正是中国西部五千年的发展史。
提起鸣沙山、月牙泉,我并不陌生,因为十年前我曾经来过这里。都说这里非常热, 人就像在火炉边烘烤的感觉。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昨天晚上,敦煌恰好下了一场雨, 早上那厚厚的云层还没舍得散去,就像是一把巨大的遮阳伞罩住了鸣沙山、月牙泉。街路和沙地还是湿漉漉的,低洼处的积水还清晰可见。微风拂面,反而生出几分凉意。所以已经事先准备好的防晒服、遮阳帽就很难派上用场了。权导说,到鸣沙山月牙泉有几条路径:一是乘坐摩托车上鸣沙山,这样速度较快,节省时间;二是骑骆驼上山,沉稳潇洒,比较风光,也能亲自体味一下沙漠之舟的感觉;再就是徒步而行,这是考验你的体力和耐力,有一种沙海独行,临风畅想的感觉。我和妻子还是选择了徒步前行的方式, 这样做会比较接地气,况且天公作美,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热度。
鸣沙山是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砂粒组成,晶莹剔透,没有任何杂质。抬眼望去, 鸣沙山尽收眼底。不是那种高耸巍峨的表象, 但也不乏厚重深邃,我想一定会有无尽的宝藏埋藏于此吧。这山究竟有多大,此时此刻, 我还是无法估量。沿着沙梯向上攀行。鞋子早已灌满了沙子,我看那沙子就像是变魔法, 可以从鞋缝钻进去,也可以不知不觉地爬出去。我试图离开沙梯,想要加速前进,没想到的是,我的两只脚完全陷进了沙窝,几乎是前进一步退两步,因此就不得不回到沙梯上继续攀行。我与妻子一边登山,一边拍照, 觉得越往上走,视野就越好,风光就越美。在登山之前,看着这座山高高的,但是当我登上山顶之后,便觉得这山并不大,就在脚下。
山顶满是沙子,如同金子铺地,一派富足的景象。在鸣沙山上,瞭望山下的月牙泉、敦煌古城,此时无尽的遐想搅动着我的思绪。
这鸣沙山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月牙泉?在鸣沙山开凿千佛洞干什么?沙子为什么是五种颜色,那风为什么总是奔往一个方向?走进敦煌,与敦煌相识,我天真地提出了这些问题,其实科学界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答案。
同行的四位摄影师早已登上山顶,他们对拍摄自然风光并不感兴趣,好像正在寻找什么。刚刚登上山顶的一位美丽姑娘,进入了摄影家的视线,这是摄影家石兄最早发现的,我说,这是来自他的职业习惯,热衷于拍摄人物画面,特别是美女。那位姑娘看起来青葱稚嫩,瘦高的个头,飘逸的长发,尤其她穿着的那条亮丽的红色紧身长裙特别显眼。于是四位摄影家便开始了鸣沙山上的艺术创作。摄影师与模特之间就是主观与客体, 现实与创意的关系,是一种抉择,一种融合, 也是一种不断发现美,选择美,创造美的过程。
月牙泉因其泉水呈现月牙状而得名,其水面面积很小,据说多年以来水量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千百年来,这里一直保持着泉映月而月无尘,沙泉共处的奇景。月牙泉的一侧紧贴着鸣沙山,另一侧则水草茂密,尤其居多的是疯长的芦苇,即使面积不大,但高挑稠密,长势喜人。月牙泉水面如境,清澈见底,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中嬉戏游走的鱼。鸟儿不时地在水面飞过,然后轻盈地落在一棵高大旱柳树的枝条上张望。
旱柳,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干旱树种。月牙泉上的楼阁亭榭既精雕细琢、朴实无华, 又恢宏大气、蔚为壮观。据说历代书画家为此行书作画,作品有上千幅,都是难得的艺术瑰宝。在景区的石刻、碑刻以及一些宣传簿册上,经常会看到“鸣沙山月牙泉”的题字, 那是中国书画大师启功的杰作。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千年以来,月牙泉被鸣沙山紧紧地包围着,而没有被黄沙掩埋,泉水也没有干涸。即泉不淹沙,沙不掩泉,这千年不解之谜如今已经找到了秘钥。
驼队,的确是鸣沙山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你看那千人驼队,就像一条长龙,满载着千人梦想,悠闲地走进鸣沙山,来到月牙泉,然后再回归原点。阵阵驼铃回响在耳边, 让我不禁想起了丝绸之路的悠远沧桑。这真的不是梦,我忽然想起了全导说的美食:烽火牛排、驼峰肉、虹鳟鱼。此时我已经垂涎三尺了,在梦中还不断地咀嚼回味着。
六
素有“东方卢浮宫”美誉的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它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其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瑰宝。一九六一年敦煌莫高窟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我已经走进了莫高窟,看见了鸣沙山的崖壁。在一片绿荫笼罩之下,莫高窟就像是平地凸起的楼阁,给人一种博大而幽深的感觉。虽然不是旅游旺季,但来到莫高窟的人还是很多。为了控制进洞人数,我们在检票口足足等了半个小时。为了保护洞内环境, 减少光线的破坏,每个洞里都没有灯光照明, 只是靠着解说员手电筒的微光引路看洞。
位于莫高窟南端的158 窟,为中唐时期吐蕃统治时所开凿的涅槃窟,是所有涅槃窟中面积最大,也是最为震撼的一个。大家知道, 敦煌艺术莫过于飞天,敦煌飞天是莫高窟艺术的标志性名片。在敦煌四百九十二个现存的洞窟中,几乎每个洞窟都有飞天形象。飞天的起源,从十六国开始,历经了十个朝代, 历时千余年,直到元朝末期,随着石窟的兴建而消逝。不同的时代塑造了不同的飞天, 因此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与环境、风格与情趣,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这样说,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家, 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特质的飞天。
告别飞天塑像,也就离开了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也就告别了鸣沙山的千年断崖。广场的宣传板上只写了“1650”四个数字,其实是一千六百五十年,那是一段历史的沧桑, 文化的苦旅,闪现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我看见那棵偌大的旱柳把整个广场都遮住了, “1650”的黄色数字更是清晰可见,我从中悟出了现代人继承和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走出敦煌古城,回到柳园车站。晚上六点整,我们伴随着专列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继续向西进发。其实,离开了柳园就进入了新疆境内。可谓大美新疆,无限风光。很久没有发声的专列广播员开始了一段美丽的新疆解说;新疆面积约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边境线长五千六百多公里, 与俄罗斯、蒙古等八个国家接壤,是“亚欧大陆桥”的门户,以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七
列车进入北疆,基本上还是沿着古丝绸之路行驶。河流绿洲,沙丘戈壁,大漠长空, 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映入眼帘,是风景,是心情, 也是一种生活的邂逅。好像已经摆脱了整日里的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从那种匆忙而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来到千里之外,放松自我,来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
城里人往往是时尚、文化或是知识的代名词,而今我乘坐专列,行驶在千里大漠, 面对着诸多古迹,千年文化和沧桑岁月,我却觉得自己是一个知识的矮子,一个目不识丁的乞丐,在一条悠远的路上乞讨。
我有这样一个感觉,越往西走,空气就越清新,气候越干燥;越往西走,河流越来越少,流量越来越小,然而峡谷幽深,水流湍急,落差很大;越往西走,人口越稀少, 地域越辽阔,土地里储藏着石油、天然气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二十三日下午,列车继续在戈壁上驰骋, 只不过戈壁变得更加开阔了,地上的植被越来越少,就连那生命力最顽强的骆驼刺也在减少,环境变得异常恶劣,大漠变得异常荒凉。
忽然,好像有一些东西不时地闯入视野, 刚开始还有些模糊,又逐渐地变得清晰了。那是抽油机,人们俗称“磕头机”,那些看起来比较高大的机械是钻井平台。“磕头机” 越来越多,密密麻麻地几乎随处可见。这些“磕头机”都有序地排列着,这茫茫戈壁才是“磕头机”的宜居家园。半个小时的车程之后, 一座城市忽然闪现在眼前,此时车厢里的人都在说,克拉玛依到了。克拉玛依,一个盛产石油的地方。我马上在手机上搜索这座城市的档案。克拉玛依是新疆的工业城市,我国十分重要的石油石化工业基地,也是世界石油化工产业的集聚区。这里的油气资源储量占世界的80%,为全国人均GDP 最高的城市之一,是全国文明城市。
专列乘警姓惠,吉林市人,比我年长四岁, 我称他惠哥。多年以前,他曾在一次抓捕行动中身负重伤。我知道他是一位残疾警官, 也是一位英雄。惠哥告诉我,他多次到过克拉玛依,别看这里的土地不长草,地下都是宝。这里的人们非常富有,也有特别出名的美食。清炖羊肉是克拉玛依的一道好菜,用上好的当地羔羊肉,加上胡萝卜、西红柿、土豆、香菜等配菜炖在一起,那个香啊!凉皮子, 克拉玛依的当家美食,口感极佳,品尝之后让人回味无穷。我真想漫步在克拉玛依的街头,走进那家特色小吃店,向那个店小二吆喝着:喂,伙计,给我上一碗凉皮儿!
此时,专列没有停车,开始向乌鲁木齐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