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稿电话:0431-81686158

TOP

从《藤野先生》看鲁迅人物塑造的语言艺术
2025-07-23 14:58:48 来源: 作者:吴丹 【 】 浏览:302次 评论:0
12.5K

一、引言

   人物塑造是鲁迅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 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人文关怀。《藤野先生》是鲁迅创作的经典散文之一,该作品不仅表达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而且展现了鲁迅人物塑造的语言艺术。鲁迅以精准、生动的语言,塑造出藤野先生这一立体而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人物的精神风貌与人格魅力。本文以《藤野先生》为例, 探讨鲁迅在文学创作中人物塑造的语言艺术,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二、《藤野先生》的创作背景与内容概述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追述自己早年在日本仙台的求学生涯,通过藤野先生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身对学术道德的尊重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文章在叙述结构方面层层推进,以 赴日留学为起点,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荒唐举止切入,引出选择前往仙台求学的动机。然后,通过连贯的叙事片段,如初见藤野先生时对其外貌与举止的惊愕、讲义被红笔细致批改的震撼、师生间微妙且真诚的情感交流,以及匿名信事件中藤野先生的沉默姿态,逐步塑造出一个具有人格力量的教师形象。最后,鲁迅借惜别照相 这一情节完成叙事的情感高潮,并最终以东墙照影这一象征意象收束全文。自此,藤野先生不再只是仙台医专的一位教师,而是成为知识分子良知、公正、理性与友善的代表。

三、《藤野先生》的主题内涵与思想价值

   (一)师道精神与人文关怀

   藤野先生作为一位医学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敬业态度与严谨精神展现出独特的人格力量。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其对 的讲义进行逐字批改,对文法错误与医学术语逐项纠正,甚至指出绘图中血管位置的偏差,这些行为并未因是外籍学生而有所宽容或轻慢。藤野先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以公正的立场对待学生,不因学生的身份差异而区别对待,这体现出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人文关怀。鲁迅对这一形象的书写充满敬意,他在文末明确指出藤野先生对的悉心教诲既是为中国,亦是为学术。藤野先生的行为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师道典范,也为鲁迅构建了知识分子精神自律与价值信仰的参照坐标。

   (二)人格自觉与思想觉醒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叙述, 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回顾,表现了一位身处异国的青年在文化身份冲突中的思想成长过程。在最初的留学生活中,身处东京,面对清国留学生的浮华表现,内心产生了逃离之意。这种不安促使到仙台求学, 试图在更加纯粹的学习环境中寻找自身价值。然而,即便在仙台,依旧无法摆脱来自社会的偏见与误解。在这种情况下, 并未退缩,而是逐步建立人格信念,自身的思想从科学救国文艺启蒙转变, 最终毅然放弃医学,选择用文学唤醒国民精神。这一转变建立在深刻的文化思考与理性思辨的基础上。鲁迅通过对精神成长轨迹的细致描绘,表现出一位青年在异域文化中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三)象征手法映射文化寓意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结构朴素自然,内容却充满了象征意味与文化寓意。鲁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构建出一个深层次的象征系统,使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在现实维度之上承载了更广泛的精神内涵。文中反复出现的红笔讲义象征着学术理性与精神传承,藤野先生用红笔从头到尾批改讲义的举动,不仅是对知识内容的纠正, 更是对人格成长的引导。这支红笔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在意义上更具启蒙性, 既是藤野先生对悉心教诲的具体体现, 也有跨文化理性沟通的寓意。

   文章末尾的惜别照相则进一步强化了象征维度,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师生分别时的深切情感,而且承载了精神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双重价值。藤野先生在照片背后写下的惜别二字,简洁而深沉,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寄托了其对中国青年的希望与信任。这一物象在文章结尾处成为东墙照影 的精神符号,使作品在思想深度与艺术表达方面达到统一。

四、鲁迅人物塑造的语言艺术

   (一)层次推进与心理描写

   《藤野先生》通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使读者得以直接进入的感知世界,体验其所见、所闻、所感。在叙事时间方面, 鲁迅并未严格遵循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而是根据情感与记忆安排叙事顺序,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呈现为递进结构。从初到仙台时的疏离与观察开始,藤野先生以寒颤颤的旧外套”“穿衣模糊忘记带领结的形象出现,在的初印象中,藤野先生带有轻微的滑稽色彩,表现出当时在心理上与他的距离感。

   随着讲义批改”“血管图纠正”“匿名信事件等情节的推进,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外在形貌,其内在的精神内涵日益突出,对藤野先生的情感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当藤野先生赠予照片、写下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并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时,叙事情感到达高潮, 却因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 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给他, 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鲁迅通过层层推进的叙事,使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且具有内涵。通过对心理情感态度的细致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行为动机,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白描手法与情感蕴含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经常运用白描手法, 这一特征在《藤野先生》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他运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外貌与行为动作,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在对藤野先生外貌的描写中,鲁迅并未使用华丽的辞藻, 而是以黑瘦的”“八字须”“戴着眼镜”“旧外套”“忘带领结这一系列语言简洁的细节描写,塑造出一个不拘小节的学者形象。

   在行为描写方面,鲁迅描写藤野先生将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并指出鲁迅所记讲义图中血管移了位置,还将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不仅体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态度,还表现出他对学生的尊重。这种白描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张力。例如,鲁迅在描述藤野先生叹息说: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时,语气中并无渲染与强调,却蕴含着无限失落与惋惜之情。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白描手法,能够更深刻地表达情感。鲁迅通过在《藤野先生》中充分运用白描手法,使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三)象征意象与精神升华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塑造人物时较为重视意象的象征功能,通常为具体事物赋予抽象价值,在现实经验与理性层面赋予人物形象多重内涵。在《藤野先生》中,红笔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意象之一,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笔在讲义批改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鲜明的视觉冲击力与频繁的使用动作,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工具范畴,进而成为精神批判与知识传递的具象化符号。藤野先生每次都将的讲义从头到尾批改一遍,这一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常规步骤,更隐含着他对能力的尊重与期许,以及对不同国籍学生的平等对待。

   在《藤野先生》中,另一重要意象是照相,这是师生分别前的象征性行为。照片能够记录人物之间的记忆与情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鲁迅在文章结尾写道: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书桌对面。藤野先生成为夜间疲倦, 想偷懒时的激励者,其身份内涵得到了深化。这一系列象征意象的精准融入,丰富了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提升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情感张力。

   (四)对比描写与主旨强化

   鲁迅在《藤野先生》的创作中运用了大量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使主题表达更加深刻。文章开篇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举止,如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咚咚咚地响得震天等语句,表现了清国留学生不思进取、外饰内空的虚浮状态。这与藤野先生教学严谨、衣着朴素、沉默寡言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藤野先生的人格特点。

   在匿名信事件中,受到同学暗中诬陷,藤野先生并未直接干预,但其保持尊重学生、坚持教学、公正批改的态度,对偏见进行了有力的回应。在这一情节中,藤野先生虽然在言语上沉默,却以行动作答,其人格力量更加凸显。此外,文章结尾写道: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虽未指明对象,却在话语中强化了文章主旨与作者的写作立场,表现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深刻思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鲁迅在《藤野先生》中人物塑造的语言艺术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其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深厚造诣。鲁迅通过层次递进的叙事策略,将藤野先生的形象从普通推向崇高;运用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精准地描绘出藤野先生对学术的专注与对学生的尊重;通过象征意象的融入,赋予了人物形象深刻的精神意蕴;并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加强了主题表达,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征。《藤野先生》作为鲁迅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人物塑造的语言艺术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启示。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shenhuagxx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江南文化的诗性表达——以唐代诗.. 下一篇郢书燕说:詹姆斯·乔伊斯《芬尼..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