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稿电话:0431-81686158

TOP

浅析元好问诗歌里的“悲秋”
2024-03-07 15:09:48 来源: 作者:张秀 【 】 浏览:101次 评论:0
12.5K

   金朝诗人元好问, 以一代宗匠独步金元诗坛。因身处动荡乱世,在经历国势日蹙、家乡沦陷、宗社丘墟亡国之痛后,悲从中来。是元好问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其诗歌中被赋予情感的字,以悲秋 角度对元好问的诗歌展开探讨,通过对其秋诗的解读、分析,可以发现他悲秋的根本原因在于身世之悲。并且从元好问思乡怀归和亡国之痛两大悲秋思想主题出发, 以期部分展示出元好问复杂、真实的内心, 把握其丰富的情感。

   在元好问的诗歌中,字出现的频率较高。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郝树侯选注的《元好问诗选》中,作者选取了其诗歌代表作二百二十六首,其中有四十四首诗歌中含有字,占诗歌比重19.5%,平均五首诗中就有一首带有秋字。在查洪德所撰《元好问诗词选》中,作者选取了其诗歌代表作六十七首,其中有十九首诗歌中含有字, 占诗歌比重28.4%。平均四首诗中就有一首带有秋字。由此可简略看出,元好问对 字是偏爱的,元好问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 字,由组成了秋风、秋清、秋云、秋草、秋梧、秋露、秋山、秋夜、秋声等意象, 并运用了秋水、秋风客等典故。

 

一、元好问诗歌中悲秋的原因

   “悲秋的始祖宋玉在《九辩》中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睹物识时移,顾已知节变(张载《秋》),《礼记》云秋之为言愁也。从古至今,这一主题具有无限共时性和恒久历时性。就像谈到月亮必然会联系到思乡,谈到大雁 必然联系到思念,谈到必然联系到送别。而这个词文人们大概率所联系到的就是了。

   元好问诗歌悲秋既不是因为季节变化导致的身体机能变化,也不是遇见秋景的气象变化后感物伤怀,根本原因在于他坎坷崎岖的生活经历。赵翼评元好问生长云、朔, 其天禀本多豪健英杰之气,又值金源亡国, 以宗社丘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元好问的人生大部分阶段处于之中。身处动荡乱世,无论是年少郁郁不得志,三十二岁才中进士,还是金朝战乱频繁,家乡沦陷, 个人颠沛流离的亡国之痛,都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巨大的伤痕,这些经历磨砺了他的志向,悲戚了他的品性。而他诗歌中选择大量使用字,是用暗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与感悟,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的含义

   《卫州感事二首》(其一)中的一句紫气已沉牛斗夜,白云空望帝乡秋。”“ 相对,加深了亡国思旧君的悲凉,此首诗并非写秋景、秋意象,而是单独运用这个字,表达一种感情色彩,并不取实意,呈现出黯然悲伤的基调。《镇州与文举百一饮》中翁仲遗墟草棘秋并非写实际秋景, 而是用其来形容草棘已经枯黄衰落了, 一片凄凉衰败之景,同样代表了一种荒凉 情调。类似这样字运用的实例,不胜枚举。说明在元好问眼中,是一个文学词原型, 它的含义就是悲伤、萧条、肃杀,他有意选其进入文学作品,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二)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

   元好问14 岁时,肆意经传,贯串百家, 六年而业成,拜明儒郝天挺为师,广读经史, 系统地接受了六年的儒家思想教育,所以会用儒家温柔敦厚的原则进行创作,主张以礼义来节制情,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意象一词的简单释义,即作者把自己主观的心灵感悟与客观的物象融合成具有独特意蕴和情调的东西,体现物我相融的美感。而元好问之所以在诗歌中使用意象, 与其想通过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分不开的。

   (三)人生主要经历皆悲而悲秋 

   大量的诗题材与内容都跟他的人生大事相关。传统儒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 主张入世。《汉书·艺文志》:六艺之文, 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 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诗歌所发表的是正言,是有益于社会教益的,诗歌的题材相对于词来说比较“正统”,而“词为诗之余”,更偏生活一些。在元好问的诗歌中,以天下为已任的篇目居多,在他现存的一千四百首诗歌中,纪实性的“丧乱诗” 价值最高。长年战乱、背井离乡、亡国之悲, 元好问经历的这些人生大事,件件沉痛哀婉, 一片落寞。

 

二、元好问诗歌中悲秋的主要思想意蕴

   思乡之悲和亡国之痛是元好问诗歌的两大思想主题,是研究元好问诗歌的重点。下文以其诗歌中的为研究切入点,串联元好问诗歌的两大思想主题,从诗心探微的角度观照其诗歌思想意蕴。

   (一)思乡怀归的秋愁

   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云:涉世险艰,故愿还故乡,故乡者,本性同原之善也, 经疢疾忧患危惧而后知悔,古人无不从此过而能成德者也。用这句话形容元好问的思乡之情再合适不过了。元好问在《南冠录引》中说:因循二三年,中原受兵,避寇阳曲、秀容之间,岁无宁居。贞祐丙子,南渡河, 家所有物,经乱而尽。1211 年,即金卫绍王大安三年,蒙古发动了第一次金蒙战争。1214 年,蒙古攻破元好问的家乡忻州。到了1216 年,元好问二十七岁,蒙古兵围太原。五月,奉太夫人及全家南渡河,寓居福昌县三乡镇。十月,蒙古兵破潼关,避兵女几山三潭。至此在元好问的生活中,战乱频仍, 居无定所,在常年的离乡漂泊中,他愈发思念家乡。

   《老树》《秋怀》《八月并州雁》《永宁南原秋望》《郁郁》等大量含有字的思乡诗,写于元好问因战乱避兵逃亡的过程中。《老树》中写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元好问在 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秋天的风景, 且已近秋末。但如果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避难背景,就不难发现,并不仅仅代表秋天的景物,诗人在颠簸中看尽了秋景,也看尽了战争带来的异乡人世间的悲凉之景。不用苦思家点名了诗歌的主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苦苦思念他的家乡的。秋天的景色又来了,”“”“”“ 这些植物和动物依照惯例在度过他们的秋天, 似乎景物变化不大,但是元好问家乡的秋, 他看不到了。

   诗人在《秋怀》诗题下注:崧山中作。 崧山即嵩山,位于河南开封。兴定二年秋八月, 蒙古军木华黎从今大同南下,攻占了山西全境。元好问便从三乡移居登封。归家无望, 让他思乡的情绪更为浓郁,在悲伤中,他写下了这首《秋怀》。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云: 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候虫”“寒鹊,皆为作者自比。候虫在秋天的时候给人感觉更加苦闷,是因为诗人自己在这个秋天的境遇,对故乡的思念让他更感悲伤。这里诗人把相对,漆黑的夜晚, 这个时段充满未知和不安,危险总是悄无声息地降临, 诗人把字附加的悲凉意象化。整首诗的基调是悲沉的,离乡困顿的远客 远在千里,家乡被攻陷,在这个秋天如何不伤神。

   (二)亡国之痛的秋哀

   颓败的国势,个人如浮萍无力阻挡历史的进程。元好问后半生经历了惨痛的亡国之悲,亡国前后他也曾寄望于英雄,不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决心为国家兴亡倾囊而为,但是失败与国亡袭来,他只能在历史浮沉中,用诗慰情。

   1. 国之将亡的渺茫期望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选三)两首诗分别作于兴定四年(1231)和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国之将亡的最后时刻,在沉郁痛苦中,元好问用希望给自己压抑的悲伤情绪找一个出口。比如寄托给能人飞将移刺粘合,比如认为战争局势是变幻的,金国也许有逆转之势。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是一首登览兼送人的诗歌,诗人送给了金将移刺粘合,时值他驻扎青口,元好问和他有往来(《归潜志》)。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鱼龙以秋日为夜,借用的是杜甫《秦州杂诗五首》之一: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又与相对,这是关于的诗歌的第三次运用了。元好问是崇拜并喜欢杜甫的, 并且他的大量丧乱诗存史,跟国家危难之际的杜甫如出一辙,都是悲悯且心怀天下。而这个就是危难之秋,金朝大片国土已经被蒙军占领,国家危亡,诗人寄望于青口主帅,希望将军力挽狂澜。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选三),这首时事诗具有很强的存史价值,这年正月,蒙古军围汴京,已攻打数十月,城中弹尽粮绝,金哀宗迫于形势离汴京出逃, 亦说是亲自出征,而诗人任左司都事,留守城中,目睹了悲惨的亡城亡国之战,知道金朝此时已兵败如山,颓败无力挽回,而城中他与诸多百姓也如覆巢之卵,危在旦夕。在痛苦的形势下,写下了这组悲凉沉郁的诗歌。杜仁杰也在《河内公祠堂记》中追忆说:壬辰之祸,古今无是惨。诗中有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秋风意象是元好问关于诗歌中,使用频次最高的, 在郝树侯选注的《元好问诗选》中,四十四首含有的诗歌里,有七首诗中有秋风秋风的基调是寒而悲凉的,在元好问诗歌中同样是如此。在漫漫萧条肃杀的秋风不用再吹动花白的头发,不用提醒诗人他已经衰老的事实,他依然要在沧海横流 中,在国家危难之际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2. 亡国后的沉郁哀痛

   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蒙和宋军联合攻打蔡州,十日之后,宋军就攻破了南城, 金哀宗在幽兰轩中自缢身亡,金朝至此灭亡。《眼中》《卫州感事二首》《外家南寺》《出都二首》《镇州与文举百一饮》等都是包含 字,描写亡国之痛的诗歌。

   《眼中》秋水鸣蛙自一天,这个秋水 并非是秋天的实景,而是出自《庄子·秋水》中的典故,诗人直接使用了篇名。这句诗歌是作者聊以自嘲,比喻自己是井底之蛙,且待在井底不愿出仕,原因在于蒙古攻占了金朝,但是统治是混乱的,蒙古在他眼中并非良君。诗中时事益纷扰骨肉他乡各异县 等句,描绘了一个纷扰而又悲惨的现实。无可奈何,无力可使,诗人此刻只想隔尘土 归隐山林。

   《出都二首》,作于蒙古乃马真后二年(1234)秋天,出雁门到北京,这年冬天离开,诗中抒发故国河山之感,最为沉痛。神仙不到秋风客,富贵空悲春梦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秋风指代的是汉武帝, 因为他曾写过《秋风辞》,而元好问的诗歌指代的是金朝皇帝,他们并不能成仙,富贵不能延续,如普通人一样死后终归于尘土。这句的典故,刚好对应了元好问金亡十年后再来燕京,沉痛的凭吊之情。同样后文悲梦婆秋风客正好相对,也是化用了苏轼的《西江月》词中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 

 

三、结语

   古代的文人墨客存留了大量悲秋的文学作品,而元好问悲秋的根本原因在于身世之悲,他的悲秋诗歌慷慨悲凉。从战乱思乡到亡国积郁,他的悲秋情感也是愈来愈浓。赵翼《瓯北诗话》中评其七律: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元好问的一生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他的诗不仅反映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和场景, 更是闻者落泪,情感真实沉郁。而在悲凉中, 又可见其壮美和阔大。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shenhuagxx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探析小说《边城》的文学价值 下一篇陆游乐府诗的情感内涵探析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